在纺织行业里,染料与光线的“博弈”时常上演,“光致色变”就是其中一场有趣又容易让人踩坑的戏码。
那天,我按客人要求,寄出了两米棕黄色的天丝纱卡船样。本以为一切顺利,可第二天下午,客人的电话就打了过来,语气里满是疑惑和焦急:“你寄来的船样色光不对啊,跟之前确认的色卡差得有点明显。”
听着客人的话,我心里大概有了数,连忙安抚道:“您别着急,先把船样放好,明天早上再跟色卡对对看,说不定会有惊喜。”客人虽然不解,但还是照做了。
果不其然,第二天一早,客人又打来了电话,这次语气轻快了不少:“还真奇了怪了,船样颜色跟色卡对上了,没问题了!可这是为啥啊?难道是吸湿变色了?”
我笑着解释:“您这是被‘光致色变’戏耍啦!您想想,船样寄到后,在您桌上放了大半天,肯定受了不少光照。天丝纱卡用的染料对光线比较敏感,长时间光照下颜色就会发生变化;而色卡一直放在暗处,颜色没受影响,两者自然对不上。等船样在黑暗处放了一晚,脱离了光照影响,颜色又变了回去,可不就跟色卡对上了嘛。”
其实,在染料家族里,有些成员特别“怕光”,容易出现光致色变。比如一些偶氮类染料,尤其是某些结构的黄色、橙色偶氮染料,对光线较为敏感,在光照下分子结构容易发生改变,进而导致颜色变化。还有一些蒽醌类染料中的特定品种,以及部分用于深色系的硫化染料,也可能因光照强度和时长的不同,出现不同程度的色光偏移。
另外,从颜色本身来看,一些明亮的浅色系,像浅黄、浅橙、淡粉等,比深色系更容易受光致色变的影响。因为这些颜色的染料浓度相对较低,光线对其分子结构的影响更易显现出来;而深色系染料浓度高,分子间相互作用强,相对更稳定一些。
所以说,在纺织样品的比对中,控制光照条件太重要了,不然一不小心,就可能被“光致色变”摆一道呢!